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转向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30 14:57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场域,是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深刻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质。空间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针对当时理论研究过分注重时间与历史考察而忽视“空间”的研究,提出了“空间转向”的议题,并逐渐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重塑了人类空间样态,数字与空间的深度耦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场域出现了向数字空间发展的现实转向。数字空间成为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变量。

数字时代“铸牢”的空间转向呈现新样态。数字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和相对固定与封闭的存在状态,开辟了各民族真实生活外的虚拟空间。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公民的诞生,数字空间成为大众实践公民身份的另一个场域。一方面,数字化活动使公民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场域束缚,跨越了阶层差异、地位高低、身份属性等现实壁垒,在动态开放的数字空间平等地享有更多主体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实现共有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数字时代,跨国、跨区域流动成为常态,也引发了数字鸿沟扩大、文化冲突加剧等诸多挑战。数字时代,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主体和内容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多样化数字平台的涌现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各族群众可借助数字社交平台自由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传播注入了更多独特性与个体性的元素。

面对数字技术重塑社会空间的深刻变革,需以系统观念构建虚实共生、内外联动的数字空间结构,从理论转化、情感凝聚、治理优化、交往联结等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新路径。

一是加强数字空间研究与开发,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同优势,通过有组织科研、跨学科团队、跨平台数据整合,重点加强数字空间的社会属性、关系结构及动态交互特征研究,以及算法逻辑、平台规则对各族群众网络互动模式等的内在影响研究等,为精准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数字孪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运用,加快数字应用平台开发。通过构建传统空间的数字镜像,开发线上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搭建民族地区数字服务平台等,发挥数字空间在丰富和拓展共同体建设新路径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强化历史与文化的深层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空间的情感基础。要发挥数字空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建构、集体记忆激活以及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强化作用,夯实各民族情感认同基础。发挥数字空间跨时空的优势,通过数智化叙事连接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善用算法技术,优化算法价值接入和情感干预机制,优先推送具有思想深度、价值内涵和历史文化厚度的议题,引导各族群众接触正能量、高质量信息,打破信息茧房,培养各族群众理性情感表达能力,构建兼具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数字空间。

三是坚持疏堵结合与协同共治,优化数字空间治理。加强数字空间多元治理主体联动,激发多元协同治理优势,加强正向数字信息的传输引导。积极发挥社交平台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数字情感空间氛围。加强对数字平台、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管与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共同维护数字空间的良好秩序。

四是重构共享与信任的联结纽带,密织数字交往空间。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技术、信息、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制度等方面优势,通过优化叙事内容、升级传播手段、加强价值引导、聚合资源力量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流价值体系的整合性功能。注重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增进各民族的了解和互动,促进情感和心理的深层认同。此外,强化各族群众媒介素养培育,提升数字交往能力,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当下,数字时代空间转向问题已成为“铸牢”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新命题。要主动加强数字空间的研究与转化,为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张利国  作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大连民族大学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5lslybwzzkt-057)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