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漫过二连浩特草原,72.33公里边境线上,巡逻车的辙印与牧民毡房的炊烟交织,护边驿站的国旗在风中舒展——这幅画面正是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以“平安边境”为靶心、深耕“北疆同心圆”党建品牌、用心守边固边的生动缩影。
“脚下的土地,身后的万家灯火,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日记,写在参与“我为祖国守一天边防”活动后。这不是一次孤立的体验,而是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北疆同心圆”党建品牌的日常。跳出“守边只靠边管”的思维,大队以红色边疆党建带、红色边关平安带“两红两带”规划为指引,与驻地27家企事业单位签下党建联建协议。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变成大思政课堂,联合二连浩特市委组织部、党校等开展“国旗耀边关”等主题活动。“警蓝速递”志愿服务队更成了“流动宣讲站”,30余场党的理论、法律法规宣讲走进嘎查、学校。如今,这份红色答卷有了沉甸甸的注脚:全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两次入选全区党建现场会基层展示点,教育长廊更是入选自治区大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党建红,已然成为边境线上最为鲜明的底色。
812号界碑旁,护边员乌尼孟和的巡边日志写得认真,他手里的马鞭,从姥爷乌力吉苏荣传到母亲达日玛,再传到他手里,三代人走了上万次边境线。在二连浩特,这样的护边员有64名。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把“党政军警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整合草原110、抵边警务室等管边控边资源,在边境沿线布建集十项机制与八大功能于一体的34处护边驿站,形成“派出所—驿站—牧户”三级联动机制,实现边境动态全掌控。定期与解放军、边检站、武警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巡逻等“五联”活动,高效运转“边管+边检+出入境+N”联合办案模式,全面起底辖区走私、偷渡等跨境违法犯罪线索。深夜里护边驿站的灯光、草原上“拉网式”的巡查,成了边境线上最安心的“灯塔”。
把矛盾化解在毡房旁,把服务送到牧民心坎上,是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守边的“软功夫”,他们将“枫桥经验”的火种播撒在草原,以“便民利民十项措施”为抓手,把服务送到牧民最需要的地方。护边驿站门口的“便民清单”写得明明白白,从预约办证、法律咨询到应急救助,牧民有需求随叫随到;针对老弱病残群体,专门推出办证、送证、调解、宣讲、救助“五个上门”服务;联合苏木政府、司法所,邀请牧民中的“老党员、老长辈”担任志愿调解员,用大家熟悉的“草原规矩”化解“邻里疙瘩”,让矛盾在家长里短的沟通中消散。2024年以来,23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调解率达99%;辖区微信群里的“点单—派单”、调解室里的笑声,都在说“边境,不是遥远的防线,而是温暖的家”。
“816号界标东南1.5公里,发现可疑人员,正在跟踪!”8月19日,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利用“无人机+地面警力”,成功截获一名企图非法出境人员,这是构筑“人防+物防+技防”智慧防线的生动实践。把科技“装”进守边装备,接入“智慧二连”3000余路监控、厂矿牧户82路监控,部署中蒙边境3处高清重载云台与2处无人值守平台,实现边境动态实时掌握。成立“无人机创新工作室”,自主突破技术瓶颈,运用3D打印技术成功研发穿越机与微型侦察机,两项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创新实施无人机全域巡航工程、试点“低空警务巡防”微机场建设,构建“主机场+副机场+微机场+指挥车”自动化巡航机制及“蛙跳式”巡航模式,目前已实现边境辖区全域巡逻覆盖。加强小型挂载装备研发,成功适配高空喊话、抛物、夜间照明等实战应用,进一步释放新装备实战潜力,警航力量建设稳居全区前列。天上有“云监控”,地上有“智慧网”,身边有“流动警”,曾经的戈壁滩,如今有了最“聪明”的守护。
夕阳西下,边境线的风还在吹,护边驿站的国旗依旧飘扬。二连浩特边境管理大队的守边故事,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党建联建里的同心、三代护边员的坚守、牧民脸上的笑容、无人机掠过的轨迹。72.33公里边境线,每一块界碑都刻着“平安”,每一顶毡房都装着“幸福”——这,就是北疆最生动的平安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