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群众办事“多跑路、等时长、材料漏”等痛点,海南区政务服务中心聚焦群众以及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推出“预见式”服务模式,通过从服务优化、硬件升级、主动办事三方面三维同时发力,将“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靠前”,让政务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
一、服务提质:预判需求减流程,贴心守护暖人心
在政务服务大厅日常运转中,中心始终秉持“提前一步”的服务思维,从群众办事的细微需求入手优化服务环节,真正让群众办事少费心、更省心。
叫号预审,减少“无效等待”。针对群众办事因材料不全反复跑的问题,在叫号环节增设“材料预审岗”。工作人员在群众等待叫号期间,主动上前核对办事所需材料,当场提前告知缺失项及补充方式,避免群众叫号后因材料问题无法办理,大幅缩短实际办理时间,提升办事效率。
雷锋岗驻点,化解“急难愁盼”。在大厅设立“雷锋服务岗”,配备业务骨干与便民物资。群众在进入大厅时,岗内工作人员便主动询问群众办事需求,提供业务引导、流程讲解、复印打印等服务;遇到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特殊群体行动不便等情况,会全程陪同办理,用“主动搭话”代替“群众询问”,让服务更有温度。
办理提醒,杜绝“环节遗漏”。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结合办事流程,提前向群众告知后续环节及注意事项。例如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时,主动提醒后续税务备案、银行账户信息更新等关联事项。办理社保业务时,提前告知缴费截止时间、待遇到账节点,确保群众办事“一次清、不遗漏”,避免因信息差多跑冤枉路。
二、硬件升级:科技赋能强支撑,专区服务提效能
海南区政务服务中心以“硬件先行”为筑牢“预见式”服务筑牢基础,通过打通数据、打造专属区域、引入智能技术,网络壁垒,让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专网打通,打破“数据壁垒”。针对以往部门间数据不互通、群众需重复提交证明的问题,中心推行实行“综窗改革”,借助使用综窗系统成功打通医保、人社、市监网络,通过一个系统实现多个部门业务办理,真正实现“综合一窗”受理模式,避免窗口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发生。群众办理涉及多部门的业务时,无需再反复提交纸质材料,工作人员可通过“免证办”系统调取相应资料,实现“数据多跑路”代替“群众多跑腿”,提前化解“数据不通办不了”的难题,避免窗口出现“冷热不均”现象。
专区打造,聚焦“精准服务”。围绕企业开办、银行开户、工程手续办理等高频业务,打造“企业服务专区”以及“金融服务专区”。整合15个部门121个涉企服务事项关,配备6名企业服务专员,提前梳理专区内业务的办理流程与材料清单。企业经办人进入专区后,企业服务专员快速对接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经办人无需在不同窗口间奔波,“专区办”成为“高效办”的代名词。
专智预判,深化“预见服务”。引入“腾讯元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终端可识别群众办事需求,主动推送相应办事指南与材料清单,做到“群众未问,服务先至”,通过“专有智能化”服务,完成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的跨越,让办事更省时、更智能。
三、主动服务:主动上门解难题,多元渠道便民生
海南区政务服务中心跳出“大厅办事”的传统模式,以“反向办、上门办、就近办”打破服务时空限制,让群众“在家门口、企业就能办成事”。
上门办,服务“送上门”。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中心组建“帮办代办”团队。通过社区摸排、群众申请等方式,提前掌握特殊群体的办事需求,主动上门办理社保认证、医保报销、老年证申领等业务,群众无需出门即可完成全部流程,真正实现“服务多跑路,群众不跑腿”。
帮办代办,为企业“减负担”。聚焦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复杂业务,中心推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安排专业帮办人员对接企业,提前了解企业业务需求与办理难点,主动协助整理材料、填写表格、对接审批部门。如针对新开办企业,帮办人员可全程代办营业执照、刻章、税务登记等业务,企业“零跑腿”完成开办流程,助力企业快速落地经营。
就近办,办事“在家门口”。依托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便民服务站,将社保缴费、医保查询、老年证办理等高频业务下沉至基层站点。提前对基层站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办理设备与材料,群众无需前往政务大厅,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常见业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办”,大幅减少群众往返路程与时间成本。
下一步,海南区政务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预见式”服务理念,围绕群众与企业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优化服务细节、升级服务手段,让“提前预判、主动服务”成为政务服务的常态,切实提升群众与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