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清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乌兰察布250公里长的马铃薯种植带喜迎丰收。
作为“中国薯都”,乌兰察布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和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将“土蛋蛋”打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走进内蒙古民丰种业大土城农场,现代化收获机来回穿梭,外观饱满、个头均匀的鲜薯如潮水般涌出垄沟,工人们忙着分拣、装袋、装车,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雨水充足,收成非常理想,民丰种业分布在乌兰察布7个农场的马铃薯亩产均达7000多斤。”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大土城农场经理杜军说,今年夏末秋初雨水多,秋收工作从9月1日就开始了。
“民丰种业是集马铃薯、燕麦育种、种植、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集团企业,现拥有5万亩现代化农场、11万吨马铃薯智能仓储库、1万平方米马铃薯脱毒组培中心、700亩温室网棚,年可生产脱毒苗5000多万株、原原种1亿多粒、原种2万吨、一级种1万吨、加工薯5万吨,2025年种植马铃薯3万多亩,均以种薯为主。”杜军介绍,近年来公司与多家国际巨头企业,如蓝威斯顿、辛普劳、百事、爱味客等建立起种薯和加工薯订单合作关系,2023年公司与日本卡乐比达成合作,出口大西洋马铃薯近千吨,实现了内蒙古加工薯出口零的突破,2025年预计出口大西洋马铃薯3万吨以上。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驱动,全市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种薯培育规模不断扩大,构建了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等16家企业年生产脱毒苗4亿株、微型薯6亿粒,脱毒种薯覆盖率达100%。2025年,通过“太空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双重科技的加持,马铃薯产量显著提升,亩产提升15%,种薯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销往河北、甘肃等10余个省份。
在察右后旗大六号镇何家地村的马铃薯种薯繁育科技示范园大棚,颗颗饱满、沾着新鲜泥土的马铃薯争先“跳”出地面,首批优质种薯喜迎集中采收。在“超级微型薯”种植棚内,2600株“微型薯”幼苗青翠挺拔、长势喜人,在适宜的温光环境中茁壮成长。
“察右后旗马铃薯种薯繁育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872亩,已建成联栋大棚6座,高标准日光温室5座,阳光板大棚14座。”察右后旗农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强村富民部部长哈日贵介绍,2025年公司利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帮扶资金1250万元,新建育种大棚89座9.2万平方米,现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完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使先进技术在马铃薯种植领域的覆盖率提高到85%,实现年产7000万粒微型薯,为当地马铃薯产业提供核心种源支撑。同时,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助力村集体增收150万元以上,带动3000多人实现间接就业。
类似这样的温网式大棚,在商都县也有700多座。走进商都县希森喇嘛板原原种繁育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这是商都县大棚建设最密集的地方。“今年我承包了5个大棚,种的是希森6号,从5月开始种,100天就能收获,预计一座大棚今年收益2万多元。”喇嘛板村种植户王振亮说,这几天原原种到了收获的时候,看着满地“金疙蛋”让人打心眼儿里高兴。
“今年,商都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预计突破50万吨,基本形成了集脱毒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链条。”商都县农牧局马铃薯产业办公室主任平学辉说,“我们建设的大棚年均带动400户农民参与种植,户均增收3万多元,辐射800余人稳定就业,惠及1.3万户种薯培育农户,逐步建立起了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土豆变“金”豆。如今的马铃薯已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主食,更是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放眼望去,一片片马铃薯产业基地、一家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在乌兰察布大地,以其亮丽的身姿,展示着五谷丰登的新气象,记录着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